“颇览文史,习于简牍”,简牍对于文字传承和文明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。在2024年全国科普日期间,为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深入了解简牍,9月21日上午9时30分,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举办了“简述甘肃—体验简牍制作”科普活动。来自兰飞小学、东方小学、王家堡小学和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10组家庭参加了此次活动。
简牍是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,它们记录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、法律制度、文化科技、社会风俗等内容,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。在漫长的书写载体发展史中,简牍曾盛极一时,使用时间长达一千多年,直到东晋时期,简牍的使用才逐渐减少。
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张耀健老师介绍了简牍的使用时间、三种主要形制、以及制作过程,依次是备料、片解与刮削、杀青(又称汗青)和编联。张老师带领大家参观了我馆二楼文华天宝——历史文物陈列馆的馆藏简牍,讲述了各个简上记载的内容,介绍了甘肃简牍的概况以及甘肃简牍的分布,并且示范了编联方法,指导参与者将竹简编联成册。
“有兴即挥毫,灿然存简牍。”每一枚简牍,都像跨越千年的历史见证者,上面的每一滴墨迹都在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,它不仅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智慧,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根脉。